众所周知,《三国志》是三国战争结束后,陈寿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所著。这是官方指定的。很多人将其与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进行比较。
不过,明代《三国演义》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《三国志》,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。除了原著之外,还有说书、电影、戏曲等,还有一种说法是,《三国演义》虽然是文学小说,但其参考程度并不亚于《三国志》。
那么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?我将尝试通过回答两个问题来解释《三国志》的历史价值。
问题一:在古代,写史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司马炎才华横溢,为何偏偏选择陈寿来写《三国志》呢?
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画像
1、陈寿是前蜀国的老大臣,这比用司马炎自己的亲信来编史更加公正、更有说服力。说白了,一个人夸耀自己是没有用的。别人说你好,那才是真正的好;
2、蜀国没有历史学家,所以没有官方史料。不过,陈寿却有他多年收集的有关蜀国的历史资料。与王辰的《魏书》、于欢的《魏略》、魏昭的《吴书》一起,可以形成三个国家的信息互补。
3.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士兵。马谡战败,被诸葛亮泪流满面斩首后,陈寿的父亲也受到牵连。他被罢官,并受到坤刑(剃头)。这种惩罚在当时是非常屈辱的。因此,陈寿对蜀汉的爱国感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。
诸葛亮流泪杀马谡
4、陈寿的老师是《仇国论》的著名作者乔周。谯周是益州本地学者,一直反对北伐。诸葛亮死后,写下了《仇国论》。他主张蜀国应该休养生息,或者不去北伐。要么一战就决定胜负,但邓艾潜入阴平后,面对三千衣衫褴褛的邓艾大军,谯周礼全不战而降,刘禅紧随其后。陈寿在《三国志谯周传》中称赞刘禅全家能平安全靠乔周的主意,“刘家平安,全国有难,周芝芝有难。”显然他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说的。但不少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。东晋文学家孙绰评论道:何以如此无耻? (真丢脸!) 东晋史学家孙胜评价谯周是“胆小鬼”。对于乔周来说,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,只要司马家族感激乔周,因为他最大程度地为司马家族保留了一个完整的蜀国。情况也是如此。司马炎后来封谯周为阳城亭侯,谯周虽然最终因病未能到达洛阳,但他喜爱无极吾。由于陈寿是谯周的学生,司马炎对陈寿还是有好感的。
乔周肖像
5、蜀汉灭亡几年后,陈寿主动前往洛阳求仕。这比司马炎直接去找陈寿要好得多。对于司马炎来说,是你求我,不是我求你。
综合以上五点,陈寿无疑是司马炎心目中成书的最佳人选。
陈寿雕像
问题2:《三国志》这本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?
1、以曹魏为正统。
虽然确实是曹魏偷了汉室,司马氏偷了曹魏,但名义上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退位,司马炎也接受了曹欢的退位。因此,在这个过程中,司马炎认为三国唯一的正统就是曹魏,所以他自己的晋朝才是合法的正统。
陈收《三国志》的表达形式为《魏书》。魏国皇帝位居榜首,被称为“本纪”。魏国的皇帝几乎没有任何缺点;吴、蜀皇帝则用“川”字。以这种形式,显然陈寿已经落实了司马炎的意图。
2.内容过于简洁。
《三国志》全书只有20万多字,但供陈寿参考的《魏略》却有800万多字。因此,在《三国志》写成之后的一百多年,南朝文帝觉得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叙述资料不足,于是命裴松之进行注释,补充各种史料。其中,《魏略》也被裴松智引用最多。注释成书后,由于诸多史料的证实,注释的《三国志》的客观性大大增强。这不再是陈寿的个人陈述。宋文帝称此注为“此不朽”。我们现在能买到的《三国志》其实是经过裴松智注释的。即使书籍是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,原文的注释和注释也会有明显的区别。
3、刻意避免司马炎祖先的不光彩事迹。
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祖父。他是汉末曹魏时期的重要人物。他在《三国志》的头衔是“宣王”。这来自于司马炎称帝后给予司马懿的谥号“高祖宣帝”。然而这位宣王只在少数著作中出现过,所以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其著作《史通》中斥责陈寿是司马懿父子败于诸葛亮,屡战屡败,篡位的罪魁祸首。去杀死领导者。对其他行为的刻意回避,极大地赞扬了奚凿子的忠实记录。
这里简单介绍一下《三国志》。这是东晋史学家所著的一部史书。是蜀汉三国的正统历史。
司马懿肖像
4.《三国志》充满了作者的矛盾与警示
陈寿在《诸葛亮传》的最后总结了诸葛亮的一生,称之为“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”。在这篇文章中,他说诸葛亮善于治军治国,但不善于用兵和遇敌。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,而且敌军寡不敌众,我们还在进攻,所以这些年用兵毫无进展。 (然而,人才善于治军,巧计短,治民胜于谋略。然而他们所面对的敌人,虽有人才,但人数太少,其攻防也所以他们虽然调动了多年的军队,却无法战胜他们。)
如果你仔细看这段话,你会发现这是矛盾的。陈寿既然说诸葛亮兵法不如人,为什么又说诸葛亮遇到了英雄呢?自己兵少的劣势,怎么能去攻击英雄呢?试想哪个傻子能做出这样的事?
其实,诸葛亮后期出岐山时的主要对手就是司马懿。陈寿所说的英雄,其实就是司马懿。司马懿被诸葛亮长期击败,只能坚守。最后,他一直坚持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。陈寿对此十分关心。很难说清楚,更别说司马懿不擅长,但又不得不说,所以只能模糊地描述,改变事情。相信司马炎对人杰二字一定很满意。可见陈寿在这一点上也是动了脑筋的。
文章的最后,陈寿再次奉承他:“陛下,您是一位心胸宽广的圣人,您想说什么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谏敌国,所以这就是陛下的英明之处。将上面的文章记录下来,磕头、磕头都是死刑。”
不用说,大臣在皇帝面前谦虚是没有错的。但是陈寿,你作为一个历史学家,你觉得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什么?就算崔杼杀死了春秋时期的三位史官,太史兄弟也必须至死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信仰,但他们不能如此卑微!
诸葛亮肖像
总结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,客观地说,把《汉晋春秋》写成一本书并不容易,因为在那个战乱年代,人们生存困难,国家之间的战争导致封锁道路和信息拥堵。另外,各国本身也不太重视史料的收集,所以各种原因导致了史料的缺乏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陈寿才能够专心收集蜀国的情报。显然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,但是陈寿后来致力于官场的升迁,他所写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西晋王朝服务的。这一点有其局限性,也是毋庸置疑的。
回顾《汉晋春秋》,除了《三国志》之外,罗贯中还可以学习东晋凿子的《三国演义》、南宋范晔的《三国志》、裴松之的《汉晋春秋》。同期的还有唐代的3336 0《后汉书》、宋代司马光的《三国志注》、元代的《晋书》等,这些对于《资治通鉴》的书写有着先天的优势。虽然其体裁是小说,但罗贯中并没有无理地偏离基本史料。如保留人物和生卒年月的真实性,保留原文章(如《三分事略》)等,在保留这些大体框架下增添新的艺术色彩,故高儒《三国演义》评价《出师表》“根据正史,搜集小说,考证文学用语,了解最新动态”,非常客观。
所以综上所述,《百川书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这两本书都有自己的价值,可以作为读者参考。然而,读历史只相信《三国志》就显得相当极端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。版权归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。
标题:《三国志》的史学价值到底如何?
链接:https://www.zhangqiushi.com/news/xydt/12000.html
版权:文章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